今年的上海书展上,一本立体书《走进石库门》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。这是继去年书展推出立体书《打开老房子》之后,文汇出版社再次用立体书的方式,让上海的老建筑“活”起来,给了读者全方位“立体式”阅读的体验。在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,这两本书的编辑陈屹说:“更多人对于纸面上的立体造型的印象,还停留在贺卡上,对于立体书的刻板印象则是低幼,给孩子看的。现在希望通过立体书的形式,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一起了解上海的老房子中的细节和文化,这种表现形式对于建筑和修缮的专业人士也有学术价值。”
毛坯到精装,建筑可触摸
《打开老房子》的诞生颇具偶然性。作者张默曾在互联网和传媒行业工作,因有学习木工及建筑专业背景,30岁时成为建筑遗产修缮从业者。2022年,在一栋国保级文物建筑修缮竣工后,专家建议在工程实录中加入立体书形式呈现,张默与插画师吴金爽合作,一做就是两年。
当张默带着这本自制的“毛坯”立体书找到编辑陈屹时,她虽无立体书制作经验,却看到了其价值,于是千方百计联系专业人士,将这本业余作品打造成“精装”出版物。她有个明确要求:做成中英双语版。她认为,这样能在更广范围传播上海的建筑文化。
最终,读者翻开这本书,就会发现书中主角并非房子,而是修缮老房子的传统工艺和工匠。为精准呈现工艺,张默团队挑选十几种常见工艺,与学者、修缮专家紧密合作,请专家、学者校对确保信息准确。他们还突破书籍材料限制,加入水泥、颜料粉、石粒等真实修缮材料,设计旋转齿轮、抽拉纸条等互动元素,让读者在参与中理解工艺,激发探索老房子的欲望。
后来,这本书果真受到大家的喜爱——蒙古国的学生因它更深入了解上海建筑,德国的建筑从业者也将其作为礼物带回国,《打开老房子》还走进了进博会新闻中心……
藏着大“彩蛋”,阅读似观影
《打开老房子》的成功促成了第二本立体书的诞生。静安区文旅局老领导的牵头,陈屹受委托再做一本关于石库门的立体书。有了前一本的经验,这次她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,让专业的人各司其职,出版过程变得更得心应手,“该书从去年10月开始创作,今年6月完成,周期大幅缩短。”作为全国首本石库门立体书,展开长达6米,以新颖形式展现石库门建筑的空间与装饰艺术,让读者触摸城市历史脉络。
制作《走进石库门》期间,陈屹与城市动漫合作,找来专业的纸艺师、插画师……使得这本立体书在机关设计上更巧妙。“设计完一页,就请专业的石库门修缮专家来审定内容是否准确呈现方式是否恰当,保证了专业性和趣味性。”陈屹说。正如同济大学教授伍江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所说:“这本立体书以非常新颖的图书形式,将石库门建筑的空间艺术与装饰艺术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,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石库门,热爱石库门,对上海石库门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非凡。”
翻开这本《走进石库门》,读者在互动中直观理解经典石库门建筑结构。比如,能探索雕花门头如何诉说身份、木屋架如何稳固支撑、不同屋面铺设门道等建筑奥秘。这些设计让枯燥的知识在动手间自然领悟,拉近读者与石库门的距离。翻开书页,不仅有立体老房子,还有充满烟火气的上海生活场景,仿佛能听到弄堂吆喝、闻到饭菜香。书中还串联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石库门建筑,让建筑与历史交融。
“现在,除了内容,图书编辑也越来越在设计装帧上下功夫,在书籍的版面和装帧里藏一些彩蛋等着读者去发现,就像看电影那样。”陈屹说,在《走进石库门》这本书里,也藏着不少“彩蛋”等着大家发现。
立体书用精美、直观、好玩的方式,让历史文化变得生动可感。《打开老房子》和《走进石库门》正是如此,它们不仅是书籍,更是连接读者与建筑文化、历史记忆的桥梁,让我们在互动与探索中,重新发现阅读的美好与文化的力量,这或许就是当下我们需要实体书的重要原因。
富深所配资-南宁配资公司-配资门户首页地址-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